2006年11月28日傅国华总经理在同济大学演讲
发布者:kfs  点击:1954  上传:2014/7/9 

知识就是财富,设计创造价值

 

——傅国华于20061128日在同济大学逸夫楼为同济百年校庆的演讲

 

各位同学,各位校友:下午好!

 

我今天特别受宠若惊,有这么多人到这里来听我的演讲,感觉自己就像大明星周杰伦一样。我也非常喜欢周杰伦的歌,如果他开演唱会的话我也会去看的。跟大家一样,即使是没座位的话,站在那里也会感到很荣幸的。

 

我个人觉得周杰伦是一个把象牙塔里的音乐转变成非常生活化音乐的典型的人物。有时我跟一些朋友开玩笑说:周杰伦的唱歌才能跟毕加索的绘画才能可能有点相似哦!因为毕加索创造性地把一个略带单调的二维图面转换成一个非常丰富的三维图面;而周杰伦则把中国一向比较程式的唱歌变成了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声音。我觉得,我们学理工科的学生、或者学其它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像他那样,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要被旧的东西禁锢住。而我们学建筑的,如果能把建筑设计转换成非常有趣的东西,把它从象牙塔里面解放出来,那真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感觉。

 

我希望我的演讲可以讲得跟周杰伦的歌一样受欢迎!

 

三进同济,知识就是财富

 

我是1980年到同济大学来读书的,从整个阶段来说,我是三进三出同济大学。

 

第一次进同济是来读本科,从1980年到1984年。本科生活给我一个比较深的感觉就是同济大学很冷很冷。真的,我记得我们那时住在西北一楼,房间是朝北的。条件非常差:玻璃也是破的,没有任何取暖制冷设备。到冬天的时候,早上起来挂的毛巾都结冰了;晚上在北楼的阶梯教室自习,冷得要命,开水泡的茶一下子就凉了。现在大学生条件好多了,譬如我后来上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那里学习环境非常舒服的:教授在上面讲课,学生把脚翘在桌子上面都没人讲;平时做作业呢,就在旁边的图书馆里,图书馆里有咖啡厅,边喝咖啡边聊天,边聊天边做作业,很是轻松愉快,然而每次这样轻松愉快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同济大学的艰辛,而就是这种艰辛使我人能慢慢地坚持不懈地往前走,不至于半途而废。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后来又去了很多大学,但我一直为同济感到自豪,因为同济的艰苦的环境,同样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人才。现在想起来,真的不错。

 

当然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对我来说也有一些非常好的记忆,而不仅仅是冻得要命的记忆。譬如我在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全国的大学生论文竞赛,同济大学有四个同学获奖,我有幸是其中之一。我还记得当时上海《解放日报》的版面,它总共只有四个,不像现在的《解放日报》有很多很多,但是我们得奖的消息是放在第一版上面的。我记得我妈妈那时在生病,看到这消息也很高兴。这是同济大学给我的一个非常好的回忆!

 

大学毕业后我离开了同济大学,那是1984年。当时的上海,甚至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城市规划师来说,是没有多大作为的。很多同学毕业了,都是上班喝喝茶看看报,好像有一种就此度过余生的感觉。当时中国有一片热土,那就是深圳。我就去了深圳大学。在座的同学有没有从深大毕业了到这边来读研究生的?没有噢!那个时候深大还靠海边;现在深大已经不靠海了,外面填海填出来很多陆地。从我四处奔波的旅程来说,深大的那段生活给我的的感觉大概是最好的,因为我那时年纪轻轻、充满活力,又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譬如你今天画完一张图,不久之后这房子就造好了。这种感觉非常爽!真的,当你画完一张图看见很多工人为了你这张图在努力工作的时候,你就会很有成就感。真的,那种感觉非常好!

 

在深大,当然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当时我住在深圳市的园岭小区。房子非常大,三房两厅却只给我一个人住。每当我推门进去的时候就会有一大群蚊子来叮你……条件非常艰苦。

 

最大的问题就是蛇,到处都是蛇,尤其到了晚上的时候。我们经常要到荒地上去看地形造房子,就可以看到蛇在前面窜来窜去。其实一个人的心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不觉得害怕了,看蛇窜来窜去,你就让蛇先行,行完了你再过,那就好了。

 

——这就是我在深圳的工作。

 

同济大学对我来说有非常深的感情,因为这边有好多我的老师和同学。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好的教授,后来他成了我的硕士生导师,再后来他成为我们建筑城规学院的院长。他就是陶松龄教授。当我还在深圳的工作的时候,他就写信来跟我说:很希望你能够再回到同济大学来读研究生。有一次他又说:“我马上要来广东汕头了。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们在汕头见个面。”

于是,等他来汕头后,我就从深圳坐夜车去,到时已经是凌晨四五点钟了。见面后我们交流得非常好,第二年我就在建筑城规学院上他的硕士研究生课了——这是我二进同济。

 

在读研究生的期间,大家都很关心我。我记得我是8691日回到学校的,然而9月下旬就是我的生日,有很多好朋友帮我张罗生日晚会。

 

在那个生日晚会上我认识了我现在的太太,她叫倪文华。后来朋友们都说:“你那天晚上跳舞为什么整晚就找那一个女孩跳舞啊!”

 

我们很快地恋爱了,她是我们同一个系的。读本科的时候,我是80届的,她是81届的,比我小一届。但是等我到外面逛了两年回来的时候,她已经直接读研究生了,所以读研究生的时候她反而比我高一届了。等到硕士毕业时,我们希望早点结婚,那时学校有规定27岁以上研究生才能结婚。我没到27岁,给研究生院打报告说我要结婚。研究生院说,你们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可以批的话我们没问题。我的导师是学院院长,所以说肯定没问题,一个批条就过去了;又有人又说不行,要你们的总支书记来批。我们的总支书记是介绍我入党的,所以说也没问题。我就这么吵吵闹闹在27岁以前结婚了。

 

结完婚以后生活也比较安定了,当然了,还要继续上学。后来就在同济上了一年的博士生。我的博士生导师是戴复东教授,他是我们陶松龄教授前面一轮的建筑学院院长,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教授。我跟戴教授说我特别想出国读书。在建筑城规学院大家都知道戴教授是非常严格的,他一般不会轻易赞成研究生或年轻教师自费出国的,但这一次他破例了,并且热忱地帮我写了份推荐信。

 

我觉得我在同济有很多老师带给了我好运气,像陶松龄先生、戴复东先生啊。大家都知道出国要得奖学金是非常困难的,那年整个北美只有几个奖学金名额,而且就在麦吉尔大学。我就去申请那个大学的奖学金,没想到这个好运气竟然就降到我头上来了。我后来问我加拿大麦吉尔的导师,我怎么会得到这份奖学金的?导师说有很多很多人申请奖学金,备有各种各样的推荐信,然而戴复东老师和他很熟,并且他看见了戴复东老师的推荐信。其实大家都知道:申请一份奖学金,其中存在着一种真实和不真实的东西,但是有一封推荐信是你的很好的朋友写来的,你就会对这个被推荐的学生的信任度有很大的提高。就这样:我得到了这份珍贵的全额奖学金。

 

如果没有这份奖学金的话,我可能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但是有了这份奖学金之后呢,我在建筑设计的道途上走得就更好。因为19891990年的情况跟现在是非常不一样的,几乎没有一个家庭能负担得起一个学生到海外去深造。我记得那个时候要申请奖学金,要发传真上海只有一个地方有,就是人民广场的电信大楼。发一个传真36元钱,是一个工人的一个月的工资,是非常非常昂贵的。之所以我能够顺利走出这一步,确实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同济大学!感谢我尊敬的导师戴复东教授!同时也要感谢上帝在冥冥之中给我这么一个好的机会!

 

整个麦吉尔大学的生活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路程:让我见识到了更广博的世界。

 

到麦吉尔大学深造又是一个很大的反复,就像前面到深圳一样。到了深圳,我觉得同济大学教学有些问题,碰到很多实践的问题解决不了。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时候我会觉得我原来学的东西与现在学的东西是完完全全相反的两个概念。比如说在这边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可能到那边别人会觉得是很奇怪。我做的设计同学都看不懂,甚至我的加拿大的导师也觉得很奇怪:你这个设计怎么会这样想的?简直是莫名其妙!

 

我举个例子吧!就说我们同济的西北一楼。大家都可以看到:在西北一楼建筑的转角单元、尽端单元,都是安排卫生间啊、楼梯间什么的。但你在美国或者加拿大设计一个尽端单元,放楼梯间或者卫生间,别人会认为你脑子有病。因为这尽端单元是整栋房子最漂亮的地方,西方设计师会把它设计成总裁办公室或者酒店里的一个套房单元,因为它两边开窗,景观非常漂亮、视野非常开阔。如果你有意识无意识地把这里做成一个楼梯间或者卫生间,别人肯定认为你脑子有病。但是我们今天来看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明白了。因为我们5060年代造房子的时候是以适用性第一位的,转角地方的外墙越多,保暖就越差: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没人住那里,所以说这地方放楼梯间或者卫生间是比较好的。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有暖气空调,冬不怕冷,夏不怕热,它的关键点是景观是视野。所以说: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看很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差异。你们现在看问题,可能会觉得西方很先进,但你要想到它为什么会那样做,为什么是那么思考问题的,它肯定有它的根本原因。东方人也不比他们笨。

 

到了加拿大,我也是努力地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得了一份全额奖学金,而是我立志希望能在这个建筑行业里面,永久性待下来。因为在西方读建筑的人呢,往往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读建筑不是为了当建筑师,他们是学一份艺术,做一份修养。读完建筑以后可以把家里布置的非常好,他们是作为一门修身养性的科目来读的。很多人也很希望从事建筑设计行业,但1990年正好是北美经济最萧条的时候,首受其害的就是建筑行业,因为没有人要盖房子,所以那时建筑设计师失业率是非常高的。

 

我记得毕业那年共有八九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估计到了最后,大概只我一个人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建筑设计工作,在一家体面的公司里面做建筑设计师。为什么我会找到这份工作?我觉得是同济大学的教育给了我非常好的帮助。当然同济大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思维、观点、方法可能跟西方不一样,但它有一个非常扎实的设计基础。

 

我们同济大学一直有手绘课程,用来表现建筑,这需要多年的培训,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了。我想今天虽然有电脑,但还是希望同学们画些手绘,因为手绘非常漂亮,特别是画些人啊、画些树木、画些建筑等等。任何建筑都有一个建筑表现,而手绘最能达到它的要求。但西方人呢,他们可能更专注一些意识形态里的东西,手头功夫就差了点。

 

我的导师就觉得我这个学生图面能表现得非常好,有什么想法他可以表现得非常清楚,所以说这个学生大概是有救的,于是他就邀请我到他的工作室里去,参加他们的设计,主要是给他们负责建筑表现的这一块。当你毕业的时候,你可以在你的简历上写上你在哪个教授的工作室里工作了多长时间,当你把这个简历寄出去的时候,别人会认可你:既然他能在这个大教授的工作室里工作的话,那他到我们的事务所来工作也不会有问题的。就是靠这个,我初次就进入到一个令人羡慕的建筑师事务所里了。我在这事务所里慢慢成长起来,然后跟大家一样:两年跳一次槽或者三年跳一次。我在一些大公司中翻来覆去地转。多伦多大概有四家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事务所,我在里面转换了三个,到了第三个我觉得换第四个也没多大意义了。所以我在第三个事务所一呆就是六年,在那里认认真真地学习建筑设计。

 

大家可能知道大多数建筑事务所是合伙人制的。你在这事务所里不管你呆多久,不管你有多大才能,当你离开这个事务所的时候你是一身空,什么东西都没有的。有一个例子非常让我惊心:我们的第一把手也是第一合伙人吧,有一次他开完会以后写了一张条子,他就自动离职了!在事务所里压力是非常大的,不管你在里面做的多少好,当你离开的时候,你只能在嘴上说这幢楼是我设计的,不敢书面发表出来,因为所有的知识产权都是属于它的……所以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觉得最重要是自己创业!

 

2001年,我正式开始了我的创业生涯。但在创业生涯之前是非常漫长的,大概有八九年时间吧!我在一个个事务所里揣摩人家是怎样工作的,人家是怎样运作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如果在座有同学找到第三份职业就没必要去找第四份职业了,因为它们的内涵都差不多。这个时候真的你应该静下心来,把整个运作流程搞清楚,为自己将来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我生命当中有几个人对我来说印象很深的,我记得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是1990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有个叫杨振宁的教授,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听人说他是每年九月份必定要到麦吉尔大学来给中国留学生讲座。那年麦吉尔大学大概有十几个中国留学生,他就来跟我们交流。其实他讲了好多,其中有一段我记得非常清楚——他告诉大家有一段时间他要申请诺贝尔奖,别人就嘲笑他说:你认识几个知名物理学家?他当时就告诉那些人:你们这个问题问错了,你们应该问一下有几个知名物理学家是我不认识的!这话的意思就是:你要做学问,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你除了做学问之外还要做一个社会人。所以我在鼓励大家拼命用功的时候,也要出去走一走,去找到一些将来能帮助你的人,而不要整天沉湎于做学问之中。社会是一个复合的社会,人也是一个复合的人。这事情,对我印象非常深刻,你想得到一个诺贝尔物理奖,不仅仅说你的物理功底有多好你就能得到的,而是有很多条件来促使你得到的。

 

关于诺贝尔物理奖另外还有一个故事——

那是19971016日,我记得正好是我女儿出生的日子,是秋天的一个早上,非常冷。我在加拿大看到一个消息,有个叫朱棣文的华人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后来有很多报道说他老爸是台湾科学院院长,他老爸认识好多好多科学家。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有一个有名的建筑师叫贝聿铭,其实贝聿铭更多的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每天在事务所里的时间非常短。今天来这里做演讲之前我也问过一些朋友我应该说些什么,别人告诉我说你就把你心里想说的告诉大家,坦诚相见,或许今天你说的某一句话,某个人20年之后他还在回想着这句话,那你就是非常成功的了。所以我今天把上面的心得交流给大家。

 

 

下面说我第三次回同济:我在加拿大读完书后,2001彻底回到上海了。在此之前从1998年起是断断续续在上海。在那几年,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什么地方都不去,我只去看导师戴复东先生。我在做他的博士生的时候,他很希望我能帮他完成一本关于中国机场航站楼设计的书。有一次偶尔之间又谈起这件事情,觉得蛮难过的。我就说:“戴老师,我继续来上您的博士生课吧!既了却我的一个心愿,也了却您的一个心愿。”

 

就这样,我又在戴复东教授指导下重读建筑博士。我第三次回到了同济。

 

机场航站楼建设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要了解国外很多机场,要有机会走遍全世界很多的机场。我那时走了全世界大约一两百个机场吧。机场航站楼设计这个领域,在我写这本书做博士论文之前好象还没有一本完整的中文版的机场航站楼设计的书。中国的机场航站楼几乎都是靠外国人来设计的。我1996年刚回中国就参与了北京首都机场机场航站楼的设计,为首都机场机场航站楼做了一个流程。

 

由于我对机场航站楼非常熟悉,还有一些英文资料,所以我感觉自己是责无旁贷的人选,来写这本书是还我一个心愿。

 

我第三次来到同济读建筑博士生的学位,很多人对我说你蛮无聊的,到同济读一个博士学位,你不太需要这个学位来装点自己吧?然而我还是把这件事做好了,自己觉得非常高兴,中国终于有一本关于机场航站楼设计的书出版了!这书比较厚,大概有二十万字,内容很详实,而出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建筑设计,还为了机场管理者。往往我们一讲起机场就是城市的象征、国家的象征,就是“象征”这两个字,对它的投资不知有多大。所以我们希望把机场作为一个工业化的产品,使它更加有利于商业运作。

上一篇: 《KFS对话建筑 KFS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作品精选》一书正式出版

下一篇: 三进三出同济门 ——记同济校友,加拿大华裔建筑师傅国华